罗伯特·劳森伯格基金会
Overview
“绘画与艺术、生活皆有连结。无一能被制造。(我试图在两者之间的空隙行动。)”
在他60年的事业中,罗伯特·劳森伯格(Robert Rauschenberg)作品的灵感,往往来自不同类型的经验、终生的合作关系及使用新材料和技术的实验精神。尽管他拒绝与任何特定的运动相提并论,但他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(Abstract Expressionism)之后,近乎所有战后艺术发展的先驱。他早期的作品《组合》(Combines)为绘画和雕塑、手工制作和现成品、艺术家的手和机械性复制的图像之间,建立了持续的交流。通过将日常物品(他称之为 "来自街上的礼物")置于作品中,革命性地改变及重新定义了艺术品的界限。
劳森伯格曾就读堪萨斯城艺术学院 (Kansas City Art Institute),后来远赴巴黎的朱利安学院 (Académie Julian in Paris),但这名艺术家年轻时,在极具实验性的北卡罗莱纳州黑山学院 (Black Mountain College in North Carolina) 学习的经历对他成长至为关键。 1948年,他与同为艺术家的未来妻子苏珊·威尔 (Susan Weil) 一同入学。在该校,他在画家和教授包浩斯的约瑟夫·亚伯斯(Josef Albers)指导下学习,并认识了作曲家约翰·凯吉 (John Cage) 和舞蹈家梅尔斯·坎宁安 (Merce Cunningham),他们成为了长期的朋友和艺术合作伙伴。他们三人参加了一场多媒体表演《第一号剧院》(Theater Piece No. 1952), ── 现被认为是首次 “即兴演出” (happening) ── 融合了诗歌、音乐、舞蹈和电影,以及劳森伯格悬挂在天花板上的《白色画作》(1951)。凯奇亦借鉴这些创作,作为作品《4'33''》(1952)的灵感,而该作品也创造框架,令人们更加留意氛围的声音。
在他60年的事业中,罗伯特·劳森伯格(Robert Rauschenberg)作品的灵感,往往来自不同类型的经验、终生的合作关系及使用新材料和技术的实验精神。尽管他拒绝与任何特定的运动相提并论,但他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(Abstract Expressionism)之后,近乎所有战后艺术发展的先驱。他早期的作品《组合》(Combines)为绘画和雕塑、手工制作和现成品、艺术家的手和机械性复制的图像之间,建立了持续的交流。通过将日常物品(他称之为 "来自街上的礼物")置于作品中,革命性地改变及重新定义了艺术品的界限。
劳森伯格曾就读堪萨斯城艺术学院 (Kansas City Art Institute),后来远赴巴黎的朱利安学院 (Académie Julian in Paris),但这名艺术家年轻时,在极具实验性的北卡罗莱纳州黑山学院 (Black Mountain College in North Carolina) 学习的经历对他成长至为关键。 1948年,他与同为艺术家的未来妻子苏珊·威尔 (Susan Weil) 一同入学。在该校,他在画家和教授包浩斯的约瑟夫·亚伯斯(Josef Albers)指导下学习,并认识了作曲家约翰·凯吉 (John Cage) 和舞蹈家梅尔斯·坎宁安 (Merce Cunningham),他们成为了长期的朋友和艺术合作伙伴。他们三人参加了一场多媒体表演《第一号剧院》(Theater Piece No. 1952), ── 现被认为是首次 “即兴演出” (happening) ── 融合了诗歌、音乐、舞蹈和电影,以及劳森伯格悬挂在天花板上的《白色画作》(1951)。凯奇亦借鉴这些创作,作为作品《4'33''》(1952)的灵感,而该作品也创造框架,令人们更加留意氛围的声音。
在1953年底,劳森伯格开始将一连串的现成材料和物件融入他的《红色画》(1953-54),并发展成他具开创性的 “结合艺术” (Combines)。他作品结合的元素包罗万有,包括山羊标本、街道标志和床单等,抹去绘画和雕塑之间的界限,在观众和艺术品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。 1962年,他开始制作绘画,将多姿的笔触、与自己从报纸、杂志和个人照片中提取的丝印图像结合。 1963年,纽约犹太博物馆(Jewish Museum, New York)举办了他第一次回顾展,之后,劳森伯格在1964年的威尼斯双年展(Venice Biennale)上被授予绘画大奖。
在往后数十年,劳森伯格的作品见证了他与世界各地的表演者、工匠和工程师的毕生合作。除了为梅尔斯·坎宁安(Merce Cunningham)、特里莎·布朗(Trisha Brown)和保罗·泰勒(Paul Taylor)等人的前卫作品设计灯光、布景和服装外,劳森伯格还编排了自己的表演,从1963年的《鹧鸪》(Pelican)开始。他与工程师比利·克鲁弗(Billy Klüver)共同创立了 “艺术与科技的实验”(E.A.T.),将艺术家和工程师配对,进行合作项目。劳申伯格与克鲁弗一起创作作品,例如《神谕》(Oracle)(1962-65),就引入了晶体管无线电技术,以及反应式灯光装置《声测》(Soundings)(1968)。
1970年,劳森伯格在佛罗里达州的开普提瓦岛永久定居,并于当地创作了几个以材料物质性为主题的作品系列,包括《纸板箱》(Cardboards)(1971-72),用废弃的箱子制作挂在墙上的浮雕,以及用缝制的织物制作的《干扰器》(Jammers)(1975-76)。他对印刷技术的实验也在不同媒介上持续进行,包括采用了溶剂转移技术的《白霜系列》(Hoarfrosts)(1974-76)、复合媒材的《涂抹》(Spreads)(1975-83)及他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金属作品,包括《发光》(Shiners)(1986-93)、《城市波本》(Urban Bourbons)(1988-96)和《北极星》(Borealis)(1988-92)。除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,劳森伯格亦是不同艺术家和整个创意社群的发言人。 1970年9月,他成立了非营利组织 Change, Inc.,协助艺术家解决燃眉之急;1984-91年,他以个人名义资助劳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项目(ROCI),在这个大规模的巡回计划中,劳森伯格远赴十个国家 ── 墨西哥、智利、委内瑞拉、中国、西藏、日本、古巴、苏联、德国和马来西亚,希望通过创作过程,引发跨文化对话和理解。
本画廊自2015年4月起代理罗伯特·劳森伯格基金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