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米·科诺贝尔
Overview
“要感到活著,你必须做一些激进的事情。”
伊米·科诺贝尔(Imi Knoebel)以极度纯粹的抽象艺术,透过对形式、色彩與材質的探索,研究绘画与雕塑的根本。他致力探索艺术的基本物质元素,並将之定義為人类与世界重要元素之间的简单互动。他忠于抽象藝術,追随卡济米尔·谢韦里诺维奇·马列维奇(Kazimir Malevich)或皮特·蒙德里安(Piet Mondrian)等艺术家的步伐。马列维奇的《黑方块》(Black Square)(1915年)对他创作而言是一个分水岭,解放了他对于绘画的概念,並给予他「无法抗拒的感觉,让我能从零开始」。艺术家发展出一套实验性的方法与连续创作的方式,特別见于他使用色彩的触觉、形式上的几何运用及简约的创作材料上。
1940年,克劳斯·沃尔夫·科诺贝尔(Klaus Wolf Knoebel)生于德绍,1962年入读达姆施塔特艺术学院(Werkkunstschule Darmstadt),修读约翰尼斯·伊登(Johannes Itten)及拉斯洛・莫侯利-纳吉(László Moholy-Nagy)教授的课程。在该校他遇上同样爱慕马列维奇(Malevich)作品的同学莱纳·葛瑞斯(Rainer Griese),二人著称 “伊米及伊米”(Imi & Imi),亦即「我与他」(Ich mit Ihm)的简写。同时,这也是一个东德洗衣粉牌子,为他们激进的个人品牌赋予一个讽刺的意外转折。他们的作品成功说服约瑟夫·博伊斯(Joseph Beuys),让他们入读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(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),博伊斯给了他们19号房间的钥匙,这是一个与博伊斯传奇教室20号房间毗邻的工作室。正是在这空间里,科诺贝尔创作了标志性意义的早期作品《19号房间》(Raum 19)(1968年),作品使用未上漆的梅森奈特纤维板(Masonite),以几何形状构成组合式结构,而这种不起眼的工业材料亦伴随他整个创作生涯。
伊米·科诺贝尔(Imi Knoebel)以極度纯粹的抽象艺术,透过对形式、色彩與材質的探索,研究绘画與雕塑的根本。他致力探索艺术的基本物质元素,並将之定義為人类与世界重要元素之间的简单互动。他忠于抽象藝術,追随卡濟米爾·馬列維奇(Kazimir Malevich)或皮特·蒙德里安(Piet Mondrian)等艺术家的步伐。馬列維奇的《黑方塊》(Black Square)(1915年)對他創作而言是一个分水岭,解放了他對于绘画的概念,並给予他「無法抗拒的感觉,讓我能从零开始」。艺术家发展出一套实验性的方法與連續創作的方式,特別见于他使用色彩的触觉、形式上的几何運用及简約的創作材料上。
1940年,克劳斯·沃尔夫·科诺贝尔(Klaus Wolf Knoebel)生于德绍,1962年入读达姆施塔特艺术学院(Werkkunstschule Darmstadt),修读约翰尼斯·伊登(Johannes Itten)及拉斯洛・莫侯利-纳吉(László Moholy-Nagy)教授的课程。在该校他遇上同样爱慕马列维奇(Malevich)作品的同学莱纳·葛瑞斯(Rainer Griese),二人著称 “伊米及伊米”(Imi & Imi),亦即「我与他」(Ich mit Ihm)的简写。同时,这也是一个东德洗衣粉牌子,为他们激进的个人品牌赋予一个讽刺的意外转折。他们的作品成功说服约瑟夫·博伊斯(Joseph Beuys),让他们入读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(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),博伊斯给了他们19号房间的钥匙,这是一个与博伊斯传奇教室20号房间毗邻的工作室。正是在这空间里,科诺贝尔创作了标志性意义的早期作品《19号房间》(Raum 19)(1968年),作品使用未上漆的梅森奈特纤维板(Masonite),以几何形状构成组合式结构,而这种不起眼的工业材料亦伴随他整个创作生涯。
自1990年代起,他逐渐使用成型铝板作为绘画表面,创造出由颜料及其界限所定义的几何色域。视觉上,使用这种定形的表面让人联想到法兰克.史特拉(Frank Stella)以及艾尔斯沃兹·凯利(Ellsworth Kelly)等美国艺术家的极简主义(Minimalist)作品,尽管科诺贝尔在即兴笔触下保留了艺术家的绘画痕迹。艺术史学家马克斯·韦克斯勒(Max Wechsler)写道: “铝材画地为牢,为绘画设置了严谨的限制,科诺贝尔于他的笔触中,或多或少要处理这一点,但他同时亦可透过小型的密集笔触与之对抗[...],成为近乎独立的内部结构。”
科诺贝尔于多个大型美术馆举办个展,包括1975年于杜塞尔多夫美术馆(Kunsthalle Düsseldorf)、1983年于温特图尔美术馆(Kunstmuseum Winterthur)及波恩艺术博物馆(Kunstmuseum Bonn)、1992年于汉堡堤坝之门美术馆(Deichtorhallen Hamburg),他的作品亦于第五届(1972年)、第六届(1977年)以及第七届(1982年)卡塞尔文献展(documenta)上展出。 1996年,慕尼黑艺术之家(Haus der Kunst in Munich)为科诺贝尔举办了大型回顾展,2002年汉诺威凯斯特纳协会展览馆(Kestner Gesellschaft in Hanover)为庆祝成立75周年,举办了艺术家的作品展。 2008年,纽约迪亚·比肯美术馆 (Dia: Beacon in New York)展出了科诺贝尔的系列作品《24种颜色 – 致巴勒莫》(24 Farben – für Blinky) (1977年),该作品是他于同为艺术家的摰友布林基·巴勒莫(Blinky Palermo)不幸离世后创作。次年,柏林新国家美术馆(Neue Nationalgalerie in Berlin)展出了他最重要的一些作品。 2011年,他为法国兰斯大教堂(Reims Cathedral in France)创作了六扇巨型彩窗玻璃,该教堂曾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轰炸破坏。 2014年,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(Kunstmuseum Wolfsburg)为纪念艺术家75岁生日,举办了他过去50年作品的全面回顾展。 2016年,他的作品于法国比奥特费尔南·雷捷国家美术馆(Musée National Fernand Léger in Biot, France)展出,与费尔南·雷捷(Fernand Léger)的陶瓷作品进行对话,随后于2018年于苏黎世装置艺术之家(Museum Haus Konstruktiv, Zürich)举办回顾展。